眾 生   
     
  简繁转换 - 简体  
     
 

        「眾生」一語,普通指迷界之有情。【雜阿含經】卷六云:「佛告羅陀,於色染著纏綿,名曰眾生;於受、想、行、識染著纏綿,名曰眾生。」 【長阿含經】卷二十二<世本緣品>載:「無有男女尊卑上下,亦無異名,眾共生世,故稱眾生。」 而據《俱舍論光記》卷一解為受眾多之生死,故稱眾生。《大智度論》卷三十一和【大乘同性經】卷上謂:「眾生是以五蘊等眾緣假合而生,故稱眾生。」 【不增不減經】則載:「法身為煩惱所纏,往來生死,故稱眾生。」 一般以為無明煩惱所覆,流轉生死者為眾生。

        佛教謂宇宙眾生也是不可數的,不可想像的。除了我們所住的地球有眾生之外,宇宙中無數星球上也有眾生的存在;除了我們用肉眼所能見得到的眾生之外,還有許多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眾生。佛陀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說,這一杯水中就有84千個眾生存在(84千在佛經中是表示數目很多的意思)

        科學進步的今天,在顯微鏡底下,一杯水的微生物何止千萬? 2500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不用顯微鏡觀察就能說出這樣合乎科學的事實。又怎能不使人心服欽佩?

        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俱有無量福德智慧,在現象上,人與人是各各不同的,但本體(佛性)上則完全平等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佛教又認為人的生命一息不停,一息不斷,把時間的概念推展到生命的階段,就是: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。人有生老病死,而一切物質的「生住異滅」及世界的「成住壞空」是一樣的。但死並不標誌著人生斷滅,人生是連續的,「生老病死」祇是人生的現象,「不生不滅」才是人生的本體。因此人生就是「生滅」與「不生滅」的統一體,一切物質和能量的互相變換。由此佛教有六道輪迴之說,即是一個低級的生命形態,可能發展成為高級的生命形態,與此同時,高級的生命形態也可能退化至低級的生命形態,在轉換過程中,其佛性是不變而存於其藏「識」中。故佛教主張要行善積德,精進修行,以脫離輪迴之厄

 
     
 
參考資料:
本網頁

> 智慧寶庫
>> 佛學淺談
>>> 佛教的有情觀
  佛教的世界觀
  人天乘
  小千、中千、大千世界
   
佛教金剛乘中心(法國) http://www.vajrayana.asso.fr
 
  > 智慧廣場  
  >> 佛法與科學